查看原文
其他

吴毅强博士 | 美的历史:一场穿越五千年的文化艺术游学

摄影新媒体 风面 2019-11-17

△ 俯瞰雅典,摄影©风少


美的历史:一场穿越五千年的文化艺术游学


文 | 吴毅强


或许是这么多年来心中的文化情结作祟,2019年春节,我去了一趟希腊,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爱琴海边吟咏徘徊,流连忘返。回来之后,这种神往之感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2月份,在风面讲授西方艺术史课程的时候,我突发奇想,那么多经典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与其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不如带着大家一起去实地考察一番,直接面对原作的感觉该多美妙啊!当然,此刻闪现在我脑海中的还有布克哈特(19世纪瑞士文化艺术史家),他在19世纪中叶遍览意大利文化艺术珍宝,写下了著名的《艺术指南》,还有那本影响深远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我相信,亲临现场的深切体悟往往能触发很多写作灵感。


△《艺术指南》布克哈特,图片©网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图片©网络


说干就干,风面这么多年来,一直以倡导和践行优秀文化为旗帜,所以提议一出,大卫(独立策展人,风面/四月风创始人)几乎没有迟疑,一拍即合。发布公告、报名、签证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一个十四人西方艺术文化高级游学团成行了。


△ 风面·欧洲艺术史游学全员合影,摄影©吴国勇


我的想法是非常明确的。首先绝不能搞成旅游观光团,不希望是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最后啥也不知道的那种。怎么也得是带着疑惑而来,也能带着知识收获的喜悦而回的艺术文化游学团。所以,我们的路线严格按照西方艺术史的发展逻辑来制定,目的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完整地把经典重要的艺术作品实地考察一遍。把作品还原到它生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也让书本上那些冷冰冰的画面能够转换成可感可触的鲜活记忆。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次行程一共只有12天,可以说非常紧迫。基于此,经过再三权衡取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我选择了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法国(巴黎)这三个国家的五个城市,这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枢纽国家和节点城市,也就是说,西方艺术史上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经历中世纪之后以意大利为主的文艺复兴,一直到19世纪中期(在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有大量20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艺术作品,所以这条线其实一直延伸到了当下)大部分重要的艺术作品要么直接诞生在这三个国家和城市中,要么最后汇聚于此,绕不过去。


我们以此为主线,再旁涉西方历史文化大背景知识。这样的话,一个有血有肉的西方艺术史脉络就搭建起来了。有了这一脉络,当我们再次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的时候,或许会淡定自信很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站

 自由和爽朗的希腊雅典


5月6号凌晨2点,我们从北京登机,途径卡塔尔的多哈机场转机,搭乘的卡塔尔航空还不错,飞机餐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纯正中国(湖南)人,我还是不适应面包奶酪和各种酱的食物。这不,自己带了三碗方便面,以防不测。希腊当地时间1点半左右,我们顺利抵达雅典国际机场。


△ 北京,准备起飞的卡塔尔航空班机,摄影©风少


△ 多哈机场吸烟室,摄影©王志伟


之所以第一站选择希腊雅典,其实非常简单。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所以,希腊在很多人心中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来希腊,就是来寻根,来朝奉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这里是了解欧洲和西方世界的起点,当然也是西方艺术的起点。在即将落地雅典机场时,好几个团友看着窗外蔚蓝深邃的爱琴海,愈来愈近,激动的差点喊出来,这可能就是希腊的魅力。


△ 爱琴海与雅典,摄影©风少


从机场出来,直接驱车去雅典卫城,正式开启了欧洲文化艺术游学之旅。在希腊只有两天时间,我们主要去三个点,雅典卫城、卫城博物馆和国家考古博物馆。(因为我们主要是为着文化艺术而来,所以全程十分紧凑,不是在看博物馆美术馆,就是在去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路上,几乎没有购物时间,大家也就是在机场候机的时候见缝插针地采购了些东西,了一个心愿。)


△ 雅典卫城,摄影©邱诗楠


我是第二次来希腊,感觉依然新鲜。雅典始终是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城市,它的哲学和诗歌,甚至数学都令人着迷。尤其怀念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那个大师辈出的古典黄金时代。大家也都非常兴奋,一下子来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菲迪亚斯和欧里庇德斯这些哲学家、艺术家和戏剧大师生活工作的城市,这种古今和中西的穿越,真是有跨越时空之感。


△ 雅典卫城夜景,摄影©舒蔚萍


正当恍惚之间,巍峨耸立在雅典城中心的卫城把我们拉回了现场。从山门进入,我们仿佛一脚踏入了2500年前的古希腊。在这里,我们开始聊古希腊的历史如何展开,卫城如何建立又屡遭战争破坏,聊神话故事和荷马史诗,聊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聊宙斯如何风流快活、雨露均沾……



△ 雅典卫城,摄影©刘卓


卫城上的巴底农神庙是主体建筑,供奉着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她和海神波塞冬一起争夺雅典守护神,以橄榄树赢得了比赛。在卫城上可以俯瞰整个雅典城,眺望爱琴海。巴底农神庙被损坏严重,那个巨大的雅典娜雕像(著名雕塑家菲迪亚斯雕刻)和神庙两侧的三角楣雕塑带都已不在,但即便如此,神庙的气魄依然如故,历数千年而长存,凝望神庙,畅想悠悠岁月,感怀万千。在神庙旁边,看到一个阿联酋姑娘正在眺望远处的爱琴海和脚下的酒神露天剧场,风姿绰约,倾国倾卫城。赶紧按快门,索要了邮箱,打算回去写封信给她。在卫城逗留了两个多小时,意犹未尽。


阿联酋姑娘,摄影©吴毅强

如果说第一天卫城给大家带来了希腊建筑和雕塑的恢弘气象,那么第二天考察雅典卫城博物馆和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就意味着从具体的作品中去感受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对数字比例和谐和永恒美的追求。卫城博物馆很新,主要陈列的是卫城的文物。2009年才开馆,这表明希腊政府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试图重新确立其世界性的文化地位。很多精彩的雕塑(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在英国殖民时期被掳走)已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多次索要而不得。我估计今后也不太可能归还,呵呵。这里只能看到复制品,有些遗憾,不过馆藏依然非常之丰富。五座来自卫城上厄雷克忒翁神庙的少女像柱(另一座在大英博物馆)其引人注目。书上的雕塑一下就摆在眼前,这种震撼非亲身感受不可。很多雕塑还残留有当时涂绘的彩色颜料,可见当时的雕塑并不像现在我们在书面上看到的无着色素胎面貌,而是色彩缤纷的。温克尔曼所总结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古典艺术风格,多少加入了后人对古希腊艺术的想象。


△ 厄雷克忒翁神庙的少女像柱,摄影©风少

下午考察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主要陈列了古希腊整个历史以来挖掘出来的宝贝,有壁画、马赛克镶嵌画、雕塑。作为镇馆之宝的阿伽门农的金面具放在最为显眼的入口处。除此之外,数不胜数的的雕塑让人目不暇接。那件疑似宙斯或波塞冬的高大雕塑聚集观众最多,大家可能都想看看宙斯的闪电武器和波塞冬的三叉戟到底有何区别,可惜武器已丢失,空有投掷之态。不过光这身材和姿势,估计就能迷倒众生。古希腊艺术家们对强健体魄和完美身躯的追求确实撼人心魄。他们为了雕刻或者画出最美的人体,往往从多人身上截取最为理想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以获取至高至纯之美。


△ 阿伽门农的金面具,摄影©风少


△ 宙斯或波塞冬,摄影©风少


白天紧张的参观博物馆,晚上大家又分小股部队多头行动,小山丘、楼顶、老街区,以求从更现实和生活化的一面了解希腊,了解雅典。我和大卫几个去了拉提卡老街晃悠,希腊人过的闲适懒散,不是在酒吧喝酒就是在爱琴海边晒太阳,或许这才是哲学和诗歌产生的温床。我们找了个小酒吧喝喝啤酒,雅典的啤酒物美价廉,是李政德这样式酒鬼的天堂。在酒馆碰到一位来自桂林的旅行者,年近六十,一个人环游世界,真是感叹什么样的人生都有。12点多兴尽而回。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睡着呢,摄影师吴国勇已经去了酒店顶楼放飞机拍摄,因为我们就住在卫城脚下,所以飞机可以一览无余,飞机视野的雅典城非常震撼。跟摄影师同行,果然福利多多。


△ 雅典老街区小聚,摄影©来自桂林的旅行者


△ 雅典老街区极好吃的烤肉,摄影©风少


△ 雅典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址,摄影©吴国勇

希腊之行,短短两天,无论是吃、住、行还是考察过程,堪称完美。大家对希腊都有着数不尽的憧憬和好奇。尽管这些年希腊经济持续低迷,但是它的自由精神、爽朗健康的文化艺术依然在永恒地滋润着世界上的人们。这次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克里特岛和圣托尼尼岛,这是跟希腊文明诞生极其密切的两个岛屿,让我们期待下一次希腊全境的深度文化之旅。


△ 雅典机场,摄影©风少

 

第二站

 罗马帝国、文艺复兴与意大利

 

如果说希腊是一个仰望星空、追求精神超越的民族,那么罗马则是一个崇尚务实和武力扩张的国度。公元前2世纪左右,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崛起,古希腊被古罗马帝国征服,艺术的中心也从古希腊转移到了古罗马。可以说,罗马全方位地继承了希腊的艺术和文化成就。所以,意大利成为我们游学的第二站。我们将分别考察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本来还想去米兰,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米兰大教堂(“米兰敕令”在此颁布),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第三天(8号)一早乘8点飞机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罗马被称为永恒之城,一直闪耀着神性的光辉,这多少也跟希腊对神灵的崇拜有关。我们对罗马的印象恐怕更多地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清纯得如同女神一般的赫本,遍地古迹的罗马城,不自觉地让人想起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抛开这层浪漫主义情怀,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其实有两个罗马,一个是作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继承者的古罗马,它的历史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另一个是公元14世纪-16世纪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重要城市的罗马。所以,我们的考察也围绕这两层来展开。


△ 电影《罗马假日》截图


在罗马的第一站是参观罗马国家博物馆马西莫宫。这里陈列着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从古希腊到古罗马,艺术家们对完善之美的疯狂追求一脉相承,只是罗马时期的艺术家们更多把崇尚战功和武力的罗马帝国君臣们作为雕刻的对象,处处彰显着帝国的权威。在这里我找到了《掷铁饼者》(米隆雕刻,复制品) 、《温泉浴场的拳击手》、《自杀的高卢人》等著名的雕塑作品。在《掷铁饼者》我们还比划了一下姿势,发现要用那个姿态来投掷铁饼是非常困难的,可见米隆为了雕塑眼中的完美形体,其实是牺牲了真实性的。这点在很多雕塑中都有体现,比如我们熟悉的《拉奥孔》那张开的嘴巴。在这里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正好赶上摄影师梅普尔索普在罗马国家博物馆的摄影展,他的古典式黑人人体摄影与现场的洁白大理石雕塑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可见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并不总是对立的,往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从古典传统中去吸收养分,值得我们去思考。


《掷铁饼者》,摄影©朱文霞


在罗马的第一天可能是整个这趟行程中最辛苦的,一下飞机就去博物馆,从博物馆出来已经是中午,匆匆午餐之后(总结一点小经验,出来看展览啥的,最好自带干粮解决午餐,正儿八经去吃午餐无比浪费时间,罗马、巴黎这些地方停车吃个饭是个大工程),我们去罗马的斗兽场和凯旋门这是一个必须来的点,原因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史建筑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可能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庞大帝国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了解它背后运作的政治考量,在场内上演的无数惨绝人寰的厮杀悲剧,可能会使我们对于权力、政治、人性、道德有了更深一层体会。


△ 古罗马斗兽场,摄影©吴国勇


△ 古罗马斗兽场和凯旋门前的合影


罗马街头可以说遍地古迹,摄影镜头也许可以记录下直观的感受,但毕竟相隔数千年,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距离,要获得更深的理解和领悟,需要我们做一些功课,行程之前我们从电影《宾虚》、《角斗士》、《罗马假日》中已经获得一些初步了解,但要想让自己从眼睛到灵魂到知识结构都受到冲击,必须得读历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十二帝王传》等等,当我们能把眼前见到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跟历史结合起来的时候,也许才是我们能真正读懂罗马,能博得收获最大值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一路途径元老院、图拉真记功柱、威尼斯广场、许愿池、西班牙广场阶梯(1953年拍的《罗马假日》曾在这些地方取景,美轮美奂、深入人心)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关注,艺术是深深印刻在政治、历史和宗教之中的。


△ 电影《罗马假日》截图



△ 罗马·西班牙广场,摄影©吴国勇


在罗马的第一天已经被罗马的厚重历史给稳稳压住,再加上车马周转,一天下来显得异常疲惫,不过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们住在郊区。足足又花了一小时才到酒店歇息。所以,这一天我的沉重感慨除了指罗马的历史,还有一个呼吁:来罗马游学,如果时间紧张,尽量不要住郊区!(这一点在巴黎得到了印证,想想电影《午夜巴黎》中的奇遇吧~)


好在酒店虽然偏点,但吃住都不错,一早醒来满血复活,按下不表。


第二天是重头戏。一大早我们来到万神殿祭拜。万神殿是供奉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神庙,除了在建筑史上堪称奇迹的巨大穹顶(这种建造技术一度在中世纪失传)外,我们还关注里面安葬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拉斐尔,另一位安葬在此的是一位意大利封建君主伊曼纽尔二世,可见拉斐尔的巨大声誉。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意大利迎来了文艺复兴,这个复兴首先就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艺术家的地位得到巨大的提升,拉斐尔能获得跟君主一般的厚葬礼仪,就是例证。这一块在梵蒂冈博物馆可以获得更多的证明。


万神殿,摄影©风少


万神殿中的拉斐尔墓,摄影©风少


从万神殿出来,抬头看到广场上有巨幅的华为P30广告,这种穿越之感一度让我们很不适应。从雅典机场一降落的时候,我们就在出口看到巨幅的中文移民广告“25万欧元即可永久移民希腊”。后来在巴黎街头,华为广告也随处可见。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 万神殿对面的华为P30广告,摄影©风少


梵蒂冈博物馆里面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多,排队进场,在里面拥挤得挪不动步子。因为我们从雅典过来,昨天又参观过罗马国家博物馆,所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甚至埃及馆我们就没做过多停留,快速掠过。当然有一件宝贝不能不看,那就是著名的雕塑《拉奥孔》,据说米开朗基罗曾参与这个雕塑的出土挖掘,难怪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充满了崇高的力量感。从这也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古罗马艺术的复兴和传承。


△ 梵蒂冈博物馆前排队的人群,摄影©风少


△《拉奥孔》,摄影©风少

梵蒂冈博物馆另外两个必须参观的点是拉斐尔画室和西斯廷礼拜堂。文艺复兴三杰,这里有二。跟着汹涌的人流到了拉斐尔画室,这里原本是教皇的图书馆和签字厅,教皇为了留住拉斐尔,把4个房间都交给拉斐尔来画壁画,这可是极度耗费精力的巨大工程,可怜的拉斐尔为了完成任务,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交付在这,不到37岁就离开了人世,令人扼腕。其中一面墙上一幅脍炙人口的壁画《雅典学院》中,拉斐尔除了向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致敬以外,也把自己画在了右下一个小角落里,他那忧郁的气质,似乎预示了他生命的短暂。这一点,比起长寿的米开朗基罗来,那可真是让人唏嘘。


△ 拉斐尔《雅典学院》,摄影©风少


△ 拉斐尔《雅典学院》的自画像(右二),摄影©风少


从拉斐尔画室出来,继续往前走,不久就到了令无数人膜拜仰望的西斯廷礼拜堂。


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摄影©风少


歌德曾评论说,“没有到过西斯廷礼拜堂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所能做的事。”只有到了现场,抬头仰望《创世纪》和《末日审判》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感受到米开朗基罗的可怕。他不但独自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说不可能是因为绘画本不是他最擅长的技艺,却遭人暗算,反促成了这举世无双之作),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政治时局动荡,还健康活到了90岁。这种傲视群雄的力量真的催人泪下。


创世纪,图片©Jean-Christophe BENOIST


△ 创世纪,图片©网络


从西斯廷礼拜堂出来便是圣彼得大教堂。这里是世界最高神权的象征。走进来的确气派威严,尤其是穹顶(米开朗基罗所设计)打进来的光线犹如天启。这种神秘气氛让我们差点忽略了静静地立在入口右侧的著名雕塑《哀悼基督》,这是米开朗基罗24岁的成名作,因为遭遇过破坏,现在被加置了一个玻璃防护罩,不过即便隔了一层,依然可以感受到圣母年轻脸庞上那痛苦而美丽的表情,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摄影©吴国勇



△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哀悼基督(圣殇),摄影©吴国勇


从圣彼得大教堂出来直接就到了巨大的圣彼得广场,这里有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设计的柱廊和圣人雕像,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我们在广场上闲逛、拍照,想象着罗马教廷在这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盛况。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摄影©风少


罗马游学的主干线路到这里基本结束,我们把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直到跨越一千年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罗马的部分艺术过了一遍。艺术史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在罗马的行程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和一个遗憾。意外是在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本以为这里主要陈列19、20世纪意大利本土的艺术家作品,不会有太多大师级作品。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我找到大量20世纪艺术史的经典作品,莫奈、罗丹、马松、罗塞蒂、莫兰迪、克里姆特、贾科梅蒂、安德烈、蒙德里安、波洛克、丰塔纳、考尔德……杜尚的《小便器》和《自行车轮》也有收藏,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少主义前后的作品数量丰富,大量艺术家开始尝试逃离架上绘画画框的限制。我一直对现代艺术过渡到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过程充满兴趣,这些作品补齐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细节了解,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 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摄影©邱诗楠


△ 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摄影©风少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提前买到波赛格美术馆的门票。波赛格美术馆本是我们计划中的一个点,团友宁馨儿甚至说专门为它而来,因为这里收藏了大量巴洛克艺术家贝尔尼尼的作品,比如《阿波罗与达芙妮》、《大卫》,此外还有卡拉瓦乔、提香、波提切利、卡拉奇等名家作品,是罗马最美的巴洛克式美术馆。我们只是路过在车上看了一下外观,没能进去。甚是遗憾。


△ 阿波罗与达芙妮,图片©网络


结束在罗马的两天行程,好几个人反映很多作品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打架了,我说不要紧,因为后面还有更多的架要打,哈哈哈。

 

10号早上,我们驱车离开罗马,前往佛罗伦萨(翡冷翠),亚平宁半岛上的田园风光,让人心醉。李政德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草地山丘,嘟哝了一句:“从那山上滚下来该有多爽!”,果然是个艺术家。


亚平宁半岛上的田园风光,图片©网络


来佛罗伦萨,理由不要太充分。佛罗伦萨是14/15世纪西方的世界中心,这个地位相当于巴黎19世纪在世界的地位一样,这里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一直是艺术史上的重镇,哪怕到今天,依然如此。前两天在罗马我们已经在梵蒂冈博物馆了解了一部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杰作,但如果追根溯源,恐怕我们还得从佛罗伦萨开始。



△ 佛罗伦萨,摄影©舒蔚萍


因为只有一天时间,所以我们主要参观三个点: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至今仍然是世界顶尖美术学院之一。当然这次我们主要是奔着米开朗基罗的美男子雕塑《大卫》而来的。它比我料想中的还要高大一些。这样的作品一定要走到跟前,才能感受到它那雄健的体魄和力量。可以想象当年如果它立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屋顶,该是何等的壮观。


△ 大卫遇见“大卫”


佛罗伦萨是个不大却相当富有艺术气息的城市。在大卫的旁边还有各种乐器的收藏展,很精美,如果对音乐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看看。从美术学院出来走不远就到了圣母百花大教堂,旁边是乔托设计的钟楼。这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建筑。当然也可以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标志。布鲁内莱斯基曾经为如何建筑这个大穹顶伤透了脑筋。


△ 圣母百花大教堂,摄影©风少


说到这,我们得把美帝奇家族拎出来说一下。在艺术史上,美帝奇家族声名显赫。可以夸张的说,没有美帝奇家族,就没有佛罗伦萨,没有他们家族对艺术的赞助,就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师和作品。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存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在美帝奇家族的科西莫大力支持下建造封顶的(在君主广场立着柯西莫一世的骑马雕像,是对他的纪念)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盖世奇功。据说,当时柯西莫召集全世界的达官贵族来纪念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的建成,可见一斑。


△ 乌菲齐美术馆,摄影©风少


如果说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那么乌菲齐美术馆就是文艺复兴杰作的仓库,美帝奇家族凝聚全部的财力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收藏于此。乌菲齐美术馆一开始是柯西莫委托瓦萨里(画家、建筑师、艺术史家)设计的一座为美帝奇家族服务的办公楼。第三层是乌菲齐美术馆的精华,共有45间画室和3个走廊。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瓦萨里写的《名人传》(全名为《从契马布埃到意大利当代杰出建筑师、画家、雕刻家的生平》),它把美第奇家族和这一干大师们一并送入了西方艺术史的中心,我们今天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的描述和整理。瓦萨里把艺术从14——16世纪这三百年的发展分成从萌芽到壮大到成熟三个阶段,风格上从僵硬、图案化到逐渐注重写实、透视、比例关系、戏剧化冲突表现的过程。


《名人传》瓦萨里,图片©网络


我们基本上也顺着瓦萨里的这一脉络参观。从中世纪晚期开始,有契马布埃、乔托的《圣母登极》(被称为文艺复兴绘画第一人),到文艺复兴早期的弗朗西斯科的作品《乌尔比诺公爵和夫人》、波提切利的作品《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再到盛期的达芬奇《天使报喜》、《博士来拜》,米开朗基罗在此的唯一一副画作《圣家族》、拉斐尔的《金丝雀圣母》、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和《生育女神佛洛拉》、在楼下展厅还看到了巴洛克天才画家卡拉瓦乔的《酒神巴库斯》和《美杜莎》。在文艺复兴时代,大师辈出,绘画的确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这是我们永远怀念它的一个原因,巅峰之后,绘画之路如何继续?17/18/19/20世纪的艺术会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是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必须不断追问的,因为接下来在巴黎我们将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绘画。


△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摄影©风少


达芬奇《天使报喜》,摄影©风少


米开朗基罗《圣家族》,摄影©风少


△ 拉斐尔《金丝雀圣母》,摄影©风少


△ 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摄影©风少


△ 卡拉瓦乔《酒神巴库斯》,摄影©风少


也是比较巧,这段时间乌菲齐美术馆还有英国国宝级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当代雕塑作品,安插在美术馆的各个角落,这个布展理念挺新鲜,古典和当代又一次对话融合在一起。听说但丁故居也在不远处,我们特地过来瞻仰,他虽然不是画家,但他的长篇诗歌《神曲》照样散发着人文主义千古之光。文艺复兴不仅仅在绘画领域,它是整个文化思想界的一场运动,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 安东尼·葛姆雷的当代雕塑作品,摄影©风少


但丁故居,摄影©风少


看了一整天,累,晚上大家提议吃牛排大餐,是一家网红店,大家吃的很尽兴,但我对五成熟的牛排实在下不去口,重新加工才吃了一点,口感还是不错的。有人喝到微醺,回去直接躺倒。还有人漫步在阿诺河边,兴奋地摔了个跤。有人一夜无梦,有人有意大利帅哥入了心房。在佛罗伦萨,你怎么浪漫都可以。


第六天一早我们驱车4小时到了水城威尼斯,这里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啊,七八百年前他跋山涉水来到中国游历,我们这次算是一个回礼,哈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威尼斯画派,一个是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


△ 威尼斯,摄影©舒蔚萍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摄影©风少


威尼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重镇,以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注重从色彩、光影上突破,来刻画威尼斯的俗世生活。看着威尼斯运河上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很容易会想起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里面那些人物之间的快意恩仇。早期威尼斯画派画家贝里尼有一副名作《圣马可广场上的行列》,藏在威尼斯美术学院,描绘的就是各国商人在圣马可广场上的情景,相当壮观。


△ 贝里尼《圣马可广场上的行列》,摄影©吴毅强


这次来威尼斯美术学院除了看看这些威尼斯画派大师原作之外,其实还有两个尤其令人意外的惊喜:我们居然赶上了达芬奇诞辰500周年手稿特展和博斯收藏展,太幸运了。


△ 达芬奇诞辰500周年手稿特展海报,摄影©朱文霞


今年是达芬奇诞辰50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正在全球内展开,我们是在美术学院门口发现这个手稿展的海报才知道这个展览,这个意外发现让大家非常兴奋,展览包括大量达芬奇创作的素描练习手稿,可以想象,达芬奇为了实现他完美科学地再现自然和人体的目标,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心血。里面最出名的是《维特鲁威人》这张世界著名素描手稿,我们排着队朝圣一般轮流瞻仰。


△ 达芬奇素描手稿《维特鲁威人》,图片©网络


 丁托列托《抢走圣马可的尸体》,1562,摄影©吴毅强


在达芬奇手稿展旁边,有一个极其不显眼的小型展览,凑近一看,妈呀,这不是博斯吗?真没想到能在威尼斯看到尼德兰(今荷兰)画家的作品,他可是启发了20世纪的一大波超现实主义画家。


博斯作品,摄影©风少


这次行程中,安排一天看威尼斯双年展也是一个巧合。两个月前做行程的时候,并不清楚威尼斯双年展的具体开展时间,后来临近出发,才发现威尼斯双年展5月11日开展,正好在我们的时间范围之内,所以临时做了细微调整,考虑到威尼斯双年展主要展示的是当下全球最为当代和前沿的艺术,可以跟我们对西方艺术史的考察进行一个比较,同时能看到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交错碰撞,一定是一个不错的体验,所以果断把威尼斯双年展放进来,安排一天,把原本计划中的米兰给去掉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七天11号整天看威尼斯双年展,居然下起了小雨,气温也是骤降,大家纷纷穿上了羽绒服。本来天气一直非常不错,10多度的气温加上晴朗的天气,简直不要太美。不过因为是整天看展,下点雨似乎也没什么影响,反而让我们感受了一下雨中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强烈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大脑,目不暇接。这些作品跟我们之前看的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完全不同,需要我们反复的寻找和校正坐标才能找到感觉,而寻找坐标正是我们这次艺术游学的目的。我尝试着尽可能的把这些艺术形式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进行一种串接和搭建。尽管有些朋友还不太能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作品,但这样一次高强度的思想和视觉冲击,我想还是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以后再结合阅读和思考,相信会对当下的艺术有更多的理解。


△ 雨中威尼斯,摄影©朱文霞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可能有看大型当代艺术展疲乏症,并没有非常之惊喜发现。发一段当时放在朋友圈的评论作为结束吧:“走进威尼斯双年展现场,一下又把我们的思维从古典主义艺术模式切换到最前沿的当代艺术模式,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如果调动一下自己的知识谱系,这样的强烈对比反而挺有意思的,有一种历史感。看了整整一天,比较匆忙,总体感觉只能说中规中矩,大部分为摄影、影像和录像装置作品,看起来特别累。没有特别鹤立鸡群的,甚至金狮奖获奖作品都不是最突出的,不过可能因为涉及种族霸权和黑人话题政治正确,大奖给了他。今天去巴黎,又要切换回古典模式了。”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摄影©风少


在紧张看展之余,我们趁着午餐时间,在著名的圣马可广场逗留了一段时间,有人去著名的咖啡馆打卡,有人看圣马可教堂,有人在叹息桥边发呆。还有人坐上了威尼斯独具特色的贡多拉游船,好好的感受了一把千年商都水城威尼斯的魅力。


△ 加纳莱托《圣马可广场》,1730,图片©网络


靳嵘在圣马可广场300年历史的florian咖啡馆门前,摄影©刘卓


刘卓与靳嵘在florian咖啡馆,摄影©舒蔚萍


△ 贡多拉游船上,摄影©风少


△ 威尼斯附近的小镇酒吧


意大利,就此匆匆别过,下次来,希望是深度游。

 

第三站

 浪漫艺术之都巴黎

 

第八天,5月12号一早飞机抵达最后一站,法国巴黎。关于法国,关于巴黎,有太多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启蒙思想运动、拿破仑、大革命、奥斯曼改造、“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一切关于现代欧洲最辉煌的记忆和最高的荣誉,都可以献给巴黎这座伟大的城市。很多关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构思、想象和奠基,都肇始于18/19世纪的巴黎。举一个例子,1798年,拿破仑率领4万人的军队和200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考察队,去征服和考察埃及,虽然最后输给了英国,但学者们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了一本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埃及见闻》,甚至诞生了一个新学科:埃及学。


△ 巴黎街角,摄影©靳嵘


说回来,我们只有三天时间,所以巴黎主要是看三个美术馆和一个皇宫: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凡尔赛宫。分别馆藏西方艺术的古典、现代和现当代艺术,看完这几个,可以说基本上把西方艺术史脉络给实地考察了一轮。不过当地订票出了点意外小插曲,我们的考察顺序给反过来了,先看蓬皮杜,接着奥赛,最后卢浮宫。如果加上昨天的威尼斯,那时间顺序是逆推的。从威尼斯看完当代艺术,然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相对早一点的现当代艺术,接着去奥赛博物馆看印象派以来的现代艺术,最后在卢浮宫看古典艺术之集大成。这样倒也好,可以从最当代慢慢缓过来,回到最舒适的古典。


△ 巴黎早餐


蓬皮杜艺术中心本是巴黎为抗衡纽约,抢占世界当代艺术高地而建造。馆藏大概是从后印象派(塞尚、梵高、高更)之后一直到当下,包括野兽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原始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包豪斯设计、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等。因为藏品太多太丰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你能想到的所有顶级大师,几乎都在其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作品一一归类,放入我们的艺术史记忆仓库之中。之前在罗马现代美术馆看的作品可以作为这里的一个补充。


△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风少


第九天,5月13号上午看凡尔赛宫,下午看奥赛博物馆。看凡尔赛宫主要是因为对大阳王路易十四的好奇,这么一个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拥有雄才大略、与康熙大帝处于同时代的伟大君主到底建造了一个怎样庞大的帝国和富丽堂皇的皇宫。果不其然,气势非凡,后面那个巨大的后花园因为要另交门票没进去了。除了那副著名的肖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就是路易十四戴着假发,穿着高跟鞋,执杖叉腰摆出骚态的那副)之外,最有印象的就是镜厅了。站在大厅中央,环顾四周,似乎依然回响着当年路易十四带领着文武大臣在这里纵情歌舞的盛大场景。


△ 凡尔赛宫外景,摄影©风少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画像,摄影©风少


凡尔赛宫内部,摄影©风少


从凡尔赛宫出来已近中午,直接去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是由老火车站改造而成,颇有特色,据说屋顶那个大钟下面一度成为巴黎情侣们约会碰头的标志性地点。奥赛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性在于,它收藏了从古典艺术过渡到现代艺术这一阶段前后的重要作品。也就是说,我们完整浏览一遍,就等于把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点彩派)—后印象派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捋了一轮。从库尔贝、米勒、杜米埃、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莫里索、修拉、西涅克、罗丹、到梵高、塞尚、高更。直看得眼冒金星。加上前两天从威尼斯双年展到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样就把整个19世纪中期以后的西方艺术史都基本过了一遍。


△ 巴黎奥赛博物馆,摄影©风少


第十天5月14号,是我们欧洲艺术史游学的最后压轴一站—卢浮宫卢浮宫与奥赛美术馆隔塞纳河相望,是古典时代艺术的集大成者,收藏的奇珍异宝太多了,我们挑肥拣瘦地前后花了四小时大致走了一圈,走的虽然粗糙,但脉络算是完整的,还特地绕一大圈,找到古埃及的代表作《盘腿而坐的书吏》。当然也打卡了人气最旺的镇馆三宝(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这样就把古埃及到19世纪中期这一段艺术史给补齐了。


△ 巴黎卢浮宫,摄影©风少


△ 盘腿而坐的书吏,摄影©朱文霞


稍微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实在是不够时间和体力,所以黎塞留馆2层的欧洲北方画派绘画和法国绘画展厅都来不及去看。普桑就在里面,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别着迷,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他对秩序和结构的重视,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现代派的塞尚。这个遗憾只能下次再补了。


普桑《阿尔卡迪的牧人》,图片©网络


在巴黎的三天几乎都在美术馆博物馆度过,还没怎么接地气儿,所以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逛了一下市区,巴黎整个市区不大,基本靠走路就可以到达各大景点。协和广场,凯旋门、在塞纳河坐游船,看埃菲尔铁塔。晚上在一个巴黎朋友的带领下在巴黎玛黑区转了一会,这里到处是涂鸦、小画廊、小剧院小酒馆,随处可见各色男女,就这么慵懒的坐在街头,一瓶啤酒,聊上一宿。感觉他们过的很放松。在回来的时候,居然意外地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雨果的故居。历史、现实、大师、日常,就这么交错,近在眼前。


协和广场,图片©网络


△ 凯旋门,摄影©风少


△ 塞纳河游船,摄影©风少


△ 埃菲尔铁塔,摄影©风少


△ 巴黎玛黑区,摄影©风少


△ 雨果故居,摄影©李政德


第11天,5月15号上午,我们去了蒙马特高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巴黎,当然我们来这里主要是寻找昔日艺术家们在此奋斗过的足迹,他们的大作我们已经在美术馆看过,而这里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毕加索、梵高、达利、莫迪里阿尼……


△ 远眺蒙马特高地,图片©网络


回国前的最后一站就是一直念兹在兹的巴黎圣母院。记得两个月前订行程的时候,巴黎圣母院还毫发无损,没想到在我们来欧洲之前半个月,遭遇大火袭击。这绝对是个巨大的损失。不过还是要来远远地瞻仰一下,希望它能早日修复吧。就在我们祈祷的瞬间,又一则悲讯传来,昨天我们刚刚参观完的卢浮宫金字塔入口的设计者、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与世长辞。哎~~~长叹一声。


△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摄影©朱文霞


在巴黎圣母院对面有家世界驰名的百年老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利用最后的时间逛了一下,又意外看到托马斯·克洛2014年出的书,32欧,412页,死沉死沉的。这勾起了我几年前翻译他《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的痛苦岁月。犹豫了半天还是买了,算是一个纪念吧。估计是受我刺激,团友们也纷纷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是艺术和摄影方面的,似乎都有斩获。


△ 莎士比亚书店,摄影©风少


5月15日下午,我们一行十四人从巴黎戴高乐机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满载而归。再见巴黎,再见欧罗巴。

 

△ 再见,欧洲,摄影©风少


写在最后

 

回顾整个行程,除了稍显紧凑之外,我认为完全达到了这次游学的目的。我们花了总共十二天时间,把整个西方艺术史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再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从古代一直到当下的重要作品捋了一遍,跨度近五千年,虽然比较粗略,但体系是完整的。


总的感觉,现场看作品比在书本或者网上看感觉完全不同,很多抽象模糊的印象一下就鲜活生动了,也补充了很多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把作品还原到了它生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实地考察会把许多不成体系的信息勾连起来。虽然信息量巨大,但总的框架和脉络是比较清晰的,有了这个框架,再通过阅读和不断地回顾、消化,总结,对西方艺术史做到心总有数是不难的。如果可能的话,将来进行一些深度游学,比如只考察一个国家,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打通,做个相对透彻的了解。这样广度和深度就都有了。


如果说更完美一些的话,可以把整个行程节奏稍微放慢一点,多个三四天时间会更从容。另外住宿尽量在市区,这样不浪费通勤时间。中午的就餐尽量简单,甚至可以考虑干粮。


最后要表扬一下我们的团队,大家的确都是奔着考察文化和艺术来的,没有老想着要购物买买买。毕竟咱们是文化艺术游学团嘛,从这点就区别于旅游观光团,除了在机场能稍微满足大家一下,我们全程连购物的机会都不给大家,哈哈哈,优秀。


就这样吧,下次见。


如果您对西方艺术史游学感兴趣

请联系「风丫头」咨询/预报名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微信



相关阅读 ▼

1个短视频、118张图片 | 欧洲艺术史游学回顾



吴毅强

青年学者、摄影与艺术批评家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

当前的学术研究重心集中在摄影及视觉文化理论、艺术社会史及艺术体制批评理论研究。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艺术当代》、《江苏画刊》、《当代美术家》、《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等杂志报刊。译著有《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托马斯·克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 End ·


编辑©陈衍勋 风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